城乡统筹激活滨水空间活力——美丽宜居城市建设专题报道之串场河篇

鹤鸣亭房产 2022-08-24

串场河又称“穿场河”,位于江苏省北部,长江与淮河之间的沿海地带,开筑于唐朝(766年)年间,随修筑于北宋天圣年间的范公堤而逐步形成的人工运河,至今保存完整。现有河道北起阜宁县城的射阳河,向南经建湖县、市区、大丰区、东台市与海安县境的通扬运河相接,全长170多公里(其中盐城段155公里),因串通宋代以来的近20个盐场而闻名。

▲古串场河走向图与今串场河走向图


盐城人将串场河誉为“母亲河”,千百年来,这条古老的河道与盐城的发展休戚相关,从“农子盐课,皆受其利”的盐场、盐仓文化,到“舳舻往来,恒以千记”的水上廊道,还有那“登瀛远眺”“杨楼翠霭”的水绿美景,无不述说着串场河对沿线城镇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。

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,串场河发展呈现了滨水功能单一、生态保护不足、环境污染加重、文化要素缺失等问题,成为沿线城镇发展格局中被忽视的资源与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。

2019年市委、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提出按照打造城市重要发展轴的要求,围绕“治理、激活、持续更新”,对涉及6县(市、区)155公里的串场河实施全流域整治。2021年,串场河生态廊道建设成功入选第二批美丽宜居城市省级试点项目。



系统谋划还原清流碧水

市委、市政府坚持生态优先,始终把串场河整治作为推动城市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,按照“整体布局、市县联动、分段改造、分步实施”的要求,印发出台《盐城市串场河空间风貌管控办法》《加快推进串场河全线整治和景观建设指导意见》指导和规范建设。

系统谋划,科学规划。市政府主导,市级层面统一编制《串场河沿线空间塑造规划》,从汇编串场河沿线文化资源入手,强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,以塑造滨水连续开放空间廊道为触媒,实现以蓝绿空间控制开发建设活动、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、改善城镇综合服务结构、营建主题休闲游憩体验、挖掘经济增长潜力、展示并传承地域文化六大复合功能。

▲市区串场河景观带

整体推进,科学布局。坚持向水而行、以水利民,统筹兼顾人居环境、产业调整、文化记忆、社会发展,重塑水乡生态,绘就盐城水韵之美,努力将串场河沿线建成“水清、河畅、岸绿、景美、文兴”的生态景观带。

▲丁湾桥(古桥)

着眼大格局,融入大战略。出台规范性文件《盐城市串场河空间风貌管控办法》,市级层面分专行业、分属地、分专业开展研究,市住建局牵头成立工作专班,沿河各县(市、区)重点实施岸线整治、河道疏浚清淤、污水截流、生态修复、景观建设、特色农业、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,水清岸绿景美的场景逐步显现。



水岸同治激活滨水生态空间

遵循“宜城则城、宜乡则乡、宜景则景、宜农则农”建设原则,满足不同生活人群的需求,因地制宜打造城中绿带,生态走廊、乡村景观农业片。

改造前
改造后

▲富安镇月塘湾整治前后对比

持续水岸同治,全域打造生态景观廊道。抓好沿岸“两违三乱”治理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在保护原有自然植被基础上,着力恢复河流自然生态功能,有序将硬质岸线改造成自然岸线,加强重要节点景观建设,盐城市区、阜宁县城、东台市区均建成城市滨水生态景观廊道。全流域实施截污疏浚和刷绿护坡,迅速切断污染源头,全域抓好水土保持,河流生态得到了有效修复。

结合乡村振兴,发展特色乡村景观。按照现代农业思路,大力发展高标准农田,特色田园乡村建设、完善农村配套设施。全线建设大田景观10处,打造特色田园乡村风貌6处,保护修缮传统村落1处。

▲鲤鱼岛  

为民谋福祉,为城聚活力。各实施主体点线结合加快沿线景观绿化建设,累计完成绿地面积约284.64公顷,贯通滨河路约100公里,绿道约57公里,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,切实提高沿线城镇生活品质,绿色发展的美丽蓝图日渐绘就。

改造前
改造后

▲安丰镇城镇段整治前后对比   



水文融合发展水岸经济

充分挖掘串场河盐文化、漕运文化、民俗文化、水浒文化、红色文化等人文底蕴,积极塑造特色文化之河。围绕居民休闲、娱乐、健身等需求,讲好串场河故事,做活沿河文化、非遗文化,建设有海盐博物馆、非遗展示馆、新四军与八路军会师馆、水浒文化园、天仙缘景区等,促进现代景观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相得益彰,也有效推进旅游业发展。目前水街、欧风花街、天仙缘景区等初步实现了人气聚集,促进文化旅游、餐饮零售、现代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经济发展,盐南、东台、大丰区正在结合全域旅游,建设不同特色产业点。

▲欧风花街

串场河生态廊道建设项目实施以来,累计投资共计140亿元,实施截污纳管完成岸线整治240公里,新建污水管网123公里;疏浚主河道约129公里,支流113条约257公里;新建(拆建)闸站13座,改造闸站30座。今年继续推进大丰白驹水美古镇、丁溪传统村落修缮、盐南珠溪古镇、东台天仙缘景区、市区肉联厂文创街区等20个项目建设,系统发展文旅融合、农旅经济等,持续带动沿线城、镇、村经济发展,努力实现经济效益、生态效益双丰收。





往期推荐
●制度保障下的绿色低碳实践——美丽宜居城市建设专题报道之阜宁篇
●留住岁月情怀 镌刻城市记忆——美丽宜居城市建设专题报道之万户新村篇

●改出高颜值 造出新生活——美丽宜居城市建设专题报道之合心花苑篇



阅读原文 11 阅读 13896